马云“重回课堂”谈教育:教育要让孩子找到信心和兴趣!
日期:
2020-01-08
浏览次数:
14
今天,马云在乡村教育《重回课堂》上开讲,对中国教育发表看法。马云说,当年他若考进清华北大,今天可能彻底“废了”,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到信心和兴趣。
![马云“重回课堂”谈教育:教育要让孩子找到信心和兴趣! 马云“重回课堂”谈教育:教育要让孩子找到信心和兴趣!]()
马云称,上个月他去了趟巴黎参加某评选,“中国学生的语文、数学和科学,都是世界第一,但是社交能力不足,学生的幸福感特别低,这是个问题。教育好坏不应该看分数,应该看孩子学习的兴趣有多大,快乐有多少”。“班主任”马老师和教师同行们探讨起工作:“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对知识越来越有兴趣,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找到通向知识的道路。”
一个优秀的校长、优秀的老师、一堂优秀的课,是对教育本质最好的展现。“如果教育能够让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像孩子一样,对未来充满好奇,对未知充满好奇,对追求知识、对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好奇,这就是真正教育的意义。”马云说。
的确,正如马云所说,教育孩子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,如果用错了方法,只会事倍功半。朋友家的孩子刚上五年级时,在大家开饭之前家长就让孩子先吃饭,当我们吃饭的时候,孩子在一边写作业。饭桌上,孩子爸爸开始大谈特谈现在小孩学习竞争有多激烈,必须让孩子争分夺秒的学习才能不落后于人。孩子妈妈也滔滔不绝地说自己如何牺牲时间和事业来陪伴孩子学习,最后来一句:“你要考不上好大学,最对不起的就是妈妈呀,好好学吧!”那个孩子始终没有抬头往这边看一眼,估计对爸妈这样做已经司空见惯,他麻木的写着作业,表情愁眉苦脸,僵硬呆滞。在父母如此高压管教下,孩子就像一只被囚禁的鸟儿。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,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,当父母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逼着孩子学习,或者用过于功利的目的看待学习,只会让孩子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。其实探索未知事物是人类的天性,孩子学习知识本来是顺其自然的事,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,顺其天性,引导孩子热爱学习,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主动去学,而不是事事与成绩挂钩,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高考来“恐吓”和“绑架”孩子。
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他(她)们个个天资聪颖,勤奋刻苦,一路过关斩将,从未失手,总是处于同龄人最顶尖的群体之中,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。
然而,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(她)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。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,上北大或哈佛是他(她)们从小树立的目标,但有一天当他(她)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,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: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?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:下一座山在哪里?
人生需要目标,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。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,要比别人强,要考上最好的学校,但很少告诉他(她)们成功意味着什么,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,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。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,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,而是因为他(她)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。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: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每个人来到世间,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,这是独立的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。区别在于,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使命,最终成就一番宏图伟业;有的人没有发现自己的使命,最终碌碌无为,苟且一生。人的一生虽然漫长,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,但其实真正能做的,不过只有一件而已。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。
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,帮助他(她)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。这是每一所学校、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。和上哪所学校,考多少分相比,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。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,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,找什么样的老师,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,教给学生多少知识,提高学生多少分数,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,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。实际上,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。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,对于人的成长而言,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,也有效得多。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,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。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,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。
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,但最重要的是,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,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,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。一般来说,但凡优秀的人,做任何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差,真正困难的是要辨别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。判断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看你是否为之痴迷,是否能够心甘情愿不计功利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并始终坚持。真的痴迷是一种相思之态,白天想,夜里想,连做梦也在想,想到它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,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起它,为之兴奋,为之发狂,甚至为之疯魔。“不疯魔不成活”,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,就算不上痴迷,也就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。每一个学生,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,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独处,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温柔的空间,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,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。有时候,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,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。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,多么可笑,甚至骇人听闻都没关系,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,与他人无关。有人说,我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觉,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,那该怎么办?一个好办法是试错。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,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。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。不要害怕失败。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。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“真命天子”,那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。找不到的时候不要着急,慢慢来,但必须要坚持不懈地不停地寻找。找了不一定能找到,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。同时,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。既然你为这件事而来,那就谁也偷不走它,早一点晚一点找到都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要发自内心的喜欢。
数学是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,九算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,让孩子从生活兴趣出发,唤醒孩子的求知欲,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,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自然。以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,鼓励他们在数学的世界中不断探索,获得成长力。
愿我们都能帮助孩子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,保护好孩子的兴趣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,让每个孩子都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风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