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知乎上,有个提问叫: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?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: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,谁会有和他沟通的意愿?
当和朋友一起去玩的时候:
“妈,我今天和朋友出去玩了~”
“什么朋友?男的女的?成绩好不好?少和成绩差的同学玩!”
想和父母分享上课时的趣事时:
“爸,我们英语老师今天上课时发生一件超搞笑的事情,我给你讲······”
“上课就上课,不要嘻嘻哈哈的!你看看你英语这次考的,一次比一次差!”
当你想告诉父母你现在内心的烦恼时:
“妈,我同桌以前成绩不如我,但是这次考得比我好,我怕以后追不上他了。”
“我辛辛苦苦赚钱让你上学,你不好好学习,现在知道追不上人家了吧!”
在孩子需要倾诉或者帮助时,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况,用自己的主观想法代替实际,他们默认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,有时甚至以语言暴力或者身体暴力来回应孩子。
时间久了,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感觉:当我出问题了,我的爸爸妈妈是不会接纳我的,不但无法提供帮助,反而还会遭到父母的训斥。在这样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下,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逐渐流失。他们不敢说真话,是因为恐惧。毕竟说出来的代价太大了,会被骂、不被爱、不被理解。慢慢的,他们干脆就不说了。
父母这时应该如何做呢?
1、重视孩子的每一次分享
当孩子第一次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发生的事情时,如果家长忽视或者不感兴趣,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们今后的积极性,积少成多,和父母交流的想法就会逐渐消失。
当亲子间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,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,孩子也越来越不亲近父母。而这种亲子间的疏离是悄悄产生的,虽然外表看似正常, 但实际孩子内心已经产生了变化。父母因为忙碌的工作和人际交往,在他们还没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时候,孩子已经疏远了父母。
所以说,当孩子在跟你分享、倾诉时,家长一定要重视,并给予正面的回应。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,一句“你真的很厉害”,一个安慰的拥抱等,都是积极有效的回应。用你的感情来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情绪,疏导不良情绪,会给孩子带来好的体验。
2、学会赢得孩子的信任
有这样的父母,遇事总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,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。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外被欺负了,他们这样回答:“为什么只欺负你?不欺负别人?你肯定有问题。”
有的家长常常说一套做一套,先是温柔地告诉孩子,你什么都可以跟我们说,不管发生什么,爸妈不会责怪你的。但是当孩子真的告诉他们的时候,他们往往又会暴跳如雷。前后不一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恐惧,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,索性都闷在心里。
有的父母不把孩子的隐私当回事,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。“小孩子啊,哪有什么隐私啊?”为了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,他们想办法去查看孩子的隐私。当孩子反抗时,他们会说:“我都是为了你好!”殊不知,这种压抑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想脱离父母。尊重孩子、信任孩子、遵守承诺,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基本,也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前提。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,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,将他看做独立的个体,用理性、耐心和包容对待孩子。父母要花时间陪伴孩子,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,而不是想办法去查看孩子的隐私。
3、学会正确批评孩子
有些家长对孩子很凶,当孩子碰到事情的时候,先是训斥甚至打骂,然后才去替孩子处理问题。孩子面对着这样的父母,就会战战兢兢。而孩子又缺乏足够的判断力,不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会不会给他带来一顿训斥和打骂。在这种心理恐惧下,孩子们只好选择遇见任何事都不跟家长说。
所以当家长批评孩子时,一定要注意一点,就是无论怎么教训他,都不能破坏“你和他是一边的”这个底线。遇到问题就事论事,让他明白错在哪里,并告诉他犯错了并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了,只要懂得改正,爸爸妈妈仍然爱你。最后,与孩子沟通,关键的不是看你说什么,而是你给出什么样的情绪。沟通是门课,孩子要学,家长更要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