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孩子每科都考了95分以上,有一科还是100分,在班级排在前三名,好好奖励一下他!”“我的孩子甭提了,才考了90分,我告诉他,一天也别想玩了,赶紧去辅导补课去。”期中考试成绩刚出来,就听到家长各种的声音。孩子的成绩、排名无不牵动家长的神经。成绩好的,家长风光,孩子高兴;成绩差的,家长“阴天”、孩子沮丧。
其实,大多数父母都不知道,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。但是,如果在分数上进行简单的对比,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,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。考90分的孩子和考100分的孩子到底有多大区别呢?在这个问题上,做父母的又应该注意什么呢?
一、不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孩子
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孩子的父母,甚至在90到100分之间纠结,我觉得这样的父母首先应该学会怎么做父母,及格了再来教育孩子,否则就是在毁掉孩子。作为父母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,孩子和孩子之间的资质不一样,作为父母我们年少时也很难做到每次考试都是100或者接近100。老实说,很多能考上清华的学霸也不能都考一百分,再者家长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,做不到的话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呢?父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,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轨道胸中有数,只要一直是努力向上的就好,暂时或偶尔的退步要弄清楚是偶然的失误还是个人松懈,前者不必大惊小怪,后者就要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谈谈了。
二、不要单纯的把原因归结为粗心
90与100确实是能力的差异。数学考试成绩出来,经常有学生感叹:“怎么这个题目错了”,“我都会的,就是粗心了”。
听到这样的话,家长往往就放心了,叮嘱一下以后不要粗心,好像问题就解决了。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会希望在考试中粗心,都希望高质量地完成,但却总是避免不了各种错误。
这是因为本质不是粗心,是能力问题。粗心这个词掩盖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。我觉得粗心是大量实质性问题的不恰当归类。
所谓的粗心,其下位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能力的缺陷。运算错了,是运算能力有问题;理解上出了偏差,是理解能力存在缺陷;考虑问题不全面,是逻辑不严密;表达上出纰漏,是表达能力的问题等等。
很多环节都有所谓的粗心,我们不能用“粗心”一词简单地一笔带过,应该认识到这是能力问题。很多情况下出错是因为学生在运算时注意力不集中,专注力不够,由此出现种种低级错误。

三、分数确实反映了一定的实力差距
有个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,学习成绩在还可以,起码在班里还能排的上名次。但是看到有些学霸同学每一次都能考一百分,而他自己就只能考90多分,于是他就想再努力一点行不行?
这个孩子就各种努力,认真听课,认真做作业,自己检查作业,改错题,预习,复习,刷错题本,简直就是21世纪学习小劳模。然而期末考试,依然只考了98,某个神奇的学霸,又考了100。
孩子就觉得很疑惑了,为什么比他努力,结果反而不如人家呢?直到过了很久,才通过另一个同学打听到,原来那位学霸数学已经学到微积分了。。。而同班的孩子还在学习初中二年级的数学。
这个答案就很明白了,这位学霸像成年人去做加减乘除一样,题目显得很简单了,和同班同学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竞争。只能说有时候有的人考100,是因为满分只有100,而考98分的同学,是因为实力只有98。分数在某些时候,确实反映了一定的实力差距。

不过很多经常考100分的孩子的理解能力、逻辑能力、记忆力未必是比经常考90分的孩子要强很多。就算强在纸面成绩上,如果是出到社会上,人际交往,事业打拼,那就未必100分更强。有时候也要看运气,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。所以衡量孩子是否应该被批评还是鼓励,家长主要还是应该看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。如果方法对了,很多知识一点就通,但是态度不端正,马虎大意,懒惰松懈,那便如逆水行舟,始终有一天会一退千里。如果态度端正,勤勤恳恳,但是方法不正确,只会死记硬背,便如南辕北辙,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目的地。作为家长不应该只盯着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,高分就表扬,低分就责骂,这样无疑会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,尽管你是爱他们的,但是他们恐怕不要这么窒息的爱。大多数家长都会忽视这样简单的道理,现在你知道了吗?对于孩子考90分和100分的区别,你有什么话想说?欢迎和小九一起分享!